这是一段神奇的文字,好多好多的人因为诵读她而受益。


王菲诵读《心经》:


王菲法门寺诵《心经》现场版:


《心经》纪实微电影:



《心经》全文翻译

观自在菩萨(观察内在,自见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深入的修行心经时)

照见五蕴皆空(看到五蕴:形相、情欲、意念、行 为、心灵,都是空的)

度一切苦厄(就将一切苦难置之度外)

舍利子(菩萨对学生舍利子说)

色不异空 (形相不异乎空间)

空不异色(空间不异乎形相)

色即是空 (所以形相等于空间)

空即是色(空间等于形相)

受想行识 (情欲、意念、行为、心灵)

亦复如是(都是一样的)

舍利子(舍利子呀)

是诸法空相 (一切法则都是空的)

不生不灭(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垢不净 )

不增不减(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因此空间是没有形相的)

无受想行识(也没有情欲、意念、行为和心灵)

无眼耳鼻舌身意 (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 六根)

无色声香味触法(更没有色、声、香、味、触、法 等六尘)

无眼界(没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

乃至无意识界(直到没有心灵所能感受的界限)

无无明(没有不能了解的)

亦无无明尽(也没有不能了解的尽头)

乃至无老死(直到没有老和死)

亦无老死尽(也没有老和死的尽头)

无苦集灭道(没有痛苦的集合以及修道的幻灭)

无智亦无得(不用智慧去强求)

以无所得故(所以得到与否并不重要)

菩提萨陲(菩萨觉悟之后)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照心经)

心无挂碍(心中没有碍)

无挂碍故(由于没有碍)

无有恐怖(所以不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远离颠倒梦想 )

究竟涅盘(最后达到彼岸)

三世诸佛(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照心经)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到无上、正宗、正觉的 三种佛果)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所以说心经)

是大神咒(是变幻莫测的咒语)

是大明咒(是神光普照的咒语)

是无上咒(是无上的咒语)

是无等等咒(是最高的咒语)

能除一切苦(能除一切苦 )

真实不虚(不是骗人的 )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所以说心经)

即说咒曰(其咒语曰)

揭谛揭谛(去吧,去吧)

波罗揭谛(到彼岸去吧)

波罗僧揭谛(大家快去彼岸)

菩提娑婆诃(修成正果)


心经对为人处世的启示

《心经》的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该经是佛教经论中文字最为简短精炼,而内容又极为丰富的一部经典。

自古以来,此经一直在佛教界广泛流传,每个朝代的很多信徒都能流利地背诵。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的高僧翻译和注解了这部经典。

据不完全统计,《心经》共有七种译本,对本经的注疏至少有百家之多。该经也是汉传佛教寺院每天晚课必诵的经典。

全经虽然只有短短的二百六十二个字,却涵盖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内容精华。

《心经》所揭示的缘起性空之理,是大乘一切经教建立的理论基石。如实准确地把握此经的思想内涵,对于学习经教,指导修行,都具有重要意义。

《心经》不仅对人的修行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还对人的为人处世有多方面的启示。

《心经》对人的启示主要有以下两点:一、使人看破世事;二、劝人心无挂碍。现分别简析如下。

一、使人看破世事

《心经》主要是讲般若空性的经典。在经中说,观世音菩萨以般若之智,观察到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皆是一种假有,最后都归于空无。

此经所说的,是性空,是本来空,是与一切万有相和合的,不是相对的,不是没有的,是有而空的。

所谓宇宙间一切形形色色,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下至一切用物,植物、动物和我的身体,都是有相的;我们的思想、道理、人事、人情、喜怒哀乐,都是无相的;这一切有相无相的东西在因地上总是空的。

因为一切事物都是由众缘和合而成;因为是因缘生,所以无有实体,求其究竟相,毕竟不可得。

所以一切一切,无自性,无实体,因缘生,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观世音菩萨在修般若空观之时,观照到五蕴都是空幻不实的。

所以,在后面经文中佛陀告诉舍利弗,既然五蕴皆空,那么色也就是空的,受、想、行、识也都是虚幻不实的。

在此基础上,佛陀进一步对舍利弗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虚幻不实的,最终都将变为虚无。也就是说,现存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本性是空。

经文所讲的一切法,如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万行的智得等,都是无相,都是性空的。

《心经》启示我们要看破一切身外之物,无论是亲眷、财色,名利,地位等各种身外之物,最后都是虚幻不实的,我们不能执着于假有,而舍不得,放不下。

只有你能看破这一点后,才能够去掉参透世事的苦空无常,从而放下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执着。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以这种心态来对待世事,那么我们就能以平和的心态来为人处世,尘世之间也会少很多纷争,则人世间也会成为一片净土。

二、劝人心无挂碍

菩萨能够以般若之智而修六度,达到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目的。菩萨正是由于依靠般若之智,能够做到心无挂碍。

因为菩萨心中没有挂碍,也就没有恐怖,并且远离各种颠倒梦想,从而达到不生不灭的究竟涅。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都是依此般若之智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因为菩萨修观照般若,心常清净,远离杂念妄想,就超越了世俗名利的困扰,因而能做到心无挂碍,自然不会有恐怖和颠倒梦想。

觉者看破了世间的是非、得失、荣辱,无牵无挂,自然不会有任何恐怖。就象死亡这样大的事,在世人看来是最为可怕的,而禅者却也一样自在洒脱。

三、做到心无挂碍方法

究竟如何做到心无挂碍,我认为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

首先,善于把握当下。时光流逝很快,世事变化多端。我们正在做的或者已经做过的事,转瞬之间就成为过去。过去的事我们无法去把握,将来的事还没有到来,我们也无法预测。我们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现在。

孔子曾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意思是说,已经成为事实的事就不要劝说了,已经做过的事就不要再劝诫了,对已经过去的过失或过错不要去责备了。

如果我们能够不为过去的事而后悔,也不为未来的事而忧心,只是将心思关注于现在,那么我们就会少很多牵挂。一个人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现在,就不可能创造光辉灿烂的未来,所以,对任何人来说,现在才是最重要的,没有了现在就没有过去和未来。

其次,正确面对得失。在人生之路上,每个人都会有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有很多人一旦在某方面取得成功,他就会得意忘形,盛气凌人。因此,一个人在春风得意之时,应当保持平淡的心志,这样才不会挂碍太多。

一个人若是心中没有闲事挂碍了,你就会每天过得闲适自在,这样你会感到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没有了世事的牵挂,你是一个完全自由的人,你就可以去过一种闲云野鹤般洒脱自然的生活。

正如诗云: 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


晋 王羲之行书《心经》




唐 张旭草书《心经》



唐 欧阳询楷书《心经》



元 吴镇 草书《心经》卷



元 趙孟頫 行书《心经》



明 文徵明 行书《心经》



明 董其昌 行书《心经》



明 傅山 小楷《心经》



明张瑞图行书《心经》
乾隆御笔大士像并《心经》图



清 成亲王 小楷《心经》



清 邓石如 篆书《心经》



清 弘一法师楷书《心经》



清 于右任草书《心经》



明 八大山人(朱耷)



明 文征明



明 张瑞图



明 董其昌



明清 傅山



清 乾隆



清 成亲王



清 刘铭传


清 丁汝昌



清 邓石如



清 于右任



清 吴昌硕


现代 溥儒小楷《心经》



弘一法师(李叔同)



[日本]准三宫真觉 草书《心经》



启功 小楷《心经》



沈鹏草书《心经》





佚名《心经》



沈尹默



叶圣陶



张旭光



余秋雨



周慧珺



沈尹默



王冬龄



白谦慎



白砥



殷延国



范斌


叶武

陈佩秋



高式熊



崔伟



黄惇



林仲兴



刘正成



祁斌



石开



苏士澍



王超鹏



苏泽立



吴建贤



张海



张森



张树(慧树居士)



赵朴初



朱培尔



周子瑜(慧禅)



饶敦颐



孙晓云


陈振濂



吴健



启功



宿悦



崔寒柏



张沧



陈鸿翎



卢中南



罗一鸣



闫世勋



祝嘉



张荣庆



储云



于明诠




曹宝麟



崔学路



张德林



程义滨



王友谊 心经九条屏


张哲 篆刻《心经》



篆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